兵祸横行知道,写小说的人心眼最小,平生里的一些个仇人名字,俱都写在纸上、印在心里,待到笔下要出什么反派、丑角时,往往就以其为名,暗泄怒气。
这是作者圈里常见的一种起名方式,兵祸横行估计林牧也是这样,但看到《水浒传》之后,却觉得自己可能想得差了,因为书里好像并没有出现什么可疑的名字。
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》里自不多说,一个杀猪卖肉的郑屠,连名字都没有,虽然那三拳打下去,描写得几乎成了教科书般的叙述手法,但终归是写到明面上的事情,让兵祸横行看得入神的,反倒是那第八回《水浒传》里的描写。
那是野猪林的剧情,鲁智深现身救下林冲后,四人一同投到了一家小酒馆,之后有段描写:
“吃了些酒肉,收拾了行李,还了酒钱,出离了村店。林冲问道:‘师兄,今投那里去?’”
这段话看起来似乎没什么异常,但真顺着前后文读起来后,却是明显感觉有些“水”,先前七回,任凭是再曲折的剧情,那也是点到即可,从史进到鲁智深,哪个喝酒还会讲这些“吃酒肉、整行李、付酒钱、离村店”的事情,一句话不就交待了?
兵祸横行想着林牧先前的“人心决定剧情”的话,再看这段文字,就忍不住一阵叹息。
“这哪里是笔者视角的文字?分明就是无形中把视线代入到了林冲身上!
发配成囚徒,甚至刚刚从鬼门关前逃得性命,即使身怀一身的本事,在脚上受创、身体虚弱的情况下,又哪里会不忧惧丛生?
自己这位新交的兄弟来救自己了,虽然自己真心相待,把对方当成兄弟般的对待,但当初对陆谦何尝又不是这样,现在鲁智深能赶来救自己,已经让自己心中感激无尽,可也不由得担心起自己以后的命运来。
对方若走,依这两个公人的脾性,势必还要杀了自已;让鲁智深杀了这两个公人容易,但自己这一生,可就真的成了罪徒了!
心里有事,“吃酒肉、收拾行李、还酒钱、出村店”这些平日里浑不在意的事情,可不就是无比漫长,一刻刻都仿佛一年那么长久?
一句‘师兄,今投哪里去?’的话,看似轻描淡写,实则已经把林冲内心的复杂念头表达得淋漓尽至,几乎让人拍案叫绝!”
……
仿佛发现了新大陆,即使是当初看到《射雕》、《神雕》、甚至是《西游记》时,兵祸横行都没有这么认真地细看过文字,时而又结合前文,把那些不起点的段落再拿出来把玩一番,一小段的文字,有时候也能看上许久。
没办法,最近一些学者在同步更新点评《水浒传》的文章时,有一个细节,特意地提到《风雪山神庙》前,林冲随身携带的一把解腕尖刀,因为许多读者很奇怪,最后林冲在杀了三人后,竟然随身拿出把刀子来,疑惑林冲什么时候有了刀,跟当初的任盈盈似的。
各种武侠小说,无论是林牧笔下的几部,还是李小凉、萧玄几人的,最引人注意的是那种描述而出的氛围,一种如在烟雨画中的氛围。
而《西游记》就更偏于情节瑰丽了,细微处也有,比如说蜘蛛精那里的诗词描写,就很是带感,只不过涉及到具体对话、故事时,兵祸横行总觉得有些不贴合实际。
举个例子。
就比如说自己是八戒,唐僧问起斗杀妖怪的情景,正常人会怎么回答?
顶多也就是三句两句,把那大处胜负与紧要处答上一句,可小说中提起这些叙事时,其“灌水”程度简直多的吓人,只看那一段文字,读者甚至能知道前一番双方是怎么打斗,犹如作者的细纲一般,兵祸横行有时候都忍不住地一眼扫描而过。
而到了《水浒传》这里,细微的描写从来都是有地放矢,结合情境,总能让人发现意外的妙处。
非要总结的话,兵祸横行觉得这些隐藏的东西,更像是顶尖说书先生在讲到一处精妙处,声调里的那一声回转韵味,总能让人回味无穷。
这样细微时连把刀的bug都严谨无比的文风,根本就是兵祸横行生平仅见,他甚至觉得,一个网络写手,如果能细微地琢磨两遍《水浒传》的话,那肯定在情节构思上,有很大启发!
不过唯一的缺点,好像是里面骂人的话,几乎太多了,而且都是些市井俚语,用着古话说还没什么,但如果翻译成现代话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