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般认为,由于医者对疾病、医理、药理都比较明白,给人医病时能根据病情,客观进行辨证论治,处方用药以病而立,多无顾忌,所以常常显效。

    但是,在给自己或者家人医病时,往往联想较多、顾虑较多,担心某药热、某药寒、某药有害、某药有毒,如此掂量来掂量去,下不了决心。

    开起药方来,小心翼翼地把药味换了又换,把药调了又调。最后形成的处方,其药味与君臣佐使配伍法则有违,药力锐减;其药量与寒热温凉四性不符,目的性不明确,造成既扶正不力,又驱邪无果的结局,疗效自然差一些。

    大都以为“医不自医”是这种“惜己”的人性和“忧患”的心态决定的,其实,这也未必是唯一的原因。

    中医诊视疾病要四诊合参,这一原则是医者针对患者实施的,假若用于自身,无论望色、闻味、切脉都大为不便,虽有镜鉴可以借助,但终难得准确的信息;痛苦之中,判断力和理智程度也相对降低,对诊疗思路会造成直接影响,恐怕这也是原因之一。

    所以,不管这么说,医不自医是如何形成的,一般的情况下,医生面对这种情况,都难以自己下手。

    叶晨自从跟着爷爷学医以来,他就清楚自不自医的道理。但是,他似乎并不相信,同样不遵循这一不成文的规矩。

    所以,即使是村里那些村民生病的情况下,无论是他,还是爷爷给他们看病,都是百分百治好的。

    反而,如果连自己村的村民的病都治不好,别说其他人不信服你的医术,怕是连自己都怀疑自己的医术。

    现在针对廖老白发的情况,叶晨知道,自己有办法治好。

    在他准备给廖老看看的时候,廖冰雪那边说道:“先吃完晚饭再看吧。”

    叶晨只能到厨房帮忙将那些碗筷拿出来,等到廖冰雪做好了四菜一汤出来,三人坐在那张餐桌前吃晚饭。

    叶晨平常一个人等于三四个人的饭量,这一点上,廖冰雪早就知道。所以,她给叶晨做饭的时候,同样煮足更多米饭。现在叶晨先吃完,已经是很饱,坐回到茶几那里喝杯茶,更是舒服。

    轮到廖老吃完,坐到沙发那里,叶晨让他休息一会,到时再给他看看那白发的情况。

    一般来说,少有白头,这是人一出生可能就有出现大量的白发,出现这种情况,最主要是先天性遗传性的原因外,还有其他原因,比如营养不良,或者身体缺少某些元素。

    另外白发有老年性白发,人到老了,头发也变白,这自然是很正常的规律,和生老病死的人生规律是一样。

    只是像廖老这种情况,那就不同了。虽然他同样有六十多,属于老人了。但是,他原来的头发上,只是有很稀少的白发,其他都是黑发,而导致出现这样的原因,正是那次在小王村担心孙女的原因。

    所以,毫无疑问,廖老一夜白发,那自然和正常出现白发完全不同,这样的情况下,通过药方治疗,那自然是有办法的。

    按照中医理论,头发与肝肾有密切关系,肾藏精肝主血,其华在发,肝肾虚则精血不足,毛囊得不到充足的营养,一种情况是合成黑色素能力减弱,出现白发,那么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毛囊萎缩或者坏死,造成脱发。反之,肝肾强健,上荣于头,则毛发浓密乌黑。

    中医认为“发为血之余”,头发的生长源于气血的濡养。气血旺,则头发生长正常。气血衰,则不能上荣头部而致头发变白。

    病因则无外乎三大方面:血热偏盛、肝郁脾湿、精虚血弱。

    血热偏盛,患者情绪激动,致使水不涵木,肝旺血燥,血热偏盛,毛根失养,故发早白。

    血热偏盛型的白发人,热性体质,易出汗,口唇红,容易口渴,大便干燥。这种情况,可能是血热多一些,也就是年轻人群中,人多属此类。

    肝郁脾湿,肝气郁滞、损及心脾,脾伤运化失职,气血生化无源,故而白发。

    针对肝郁脾湿类型的白发人群,这种类型的人长期加班,熬夜,从事脑力劳动,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,造成肝气淤滞,损伤心脾,脾伤了以后运化功能就失常了,形成了失滞,这样气血的来源就不足,所以毛发营养就不好,这样也容易造成白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