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统十年乙丑科殿试阅卷充满了戏剧X,宦官指定的状元人选,却在焦灼之中得到了文官领袖决定X的一票,奠定了最终的胜局。
这一幕如果传了出去,不知会在文人士子群T中,掀起怎样的惊天骇浪。
史书上记载杨溥朴实正直、廉洁好静,并且个X恭敬谨慎。哪怕面对吏员小官,他也不会怠慢对方,始终保持着礼贤下士的尊重。
时人对於内阁“三杨”的评价,也是认为杨士奇有学者风度,杨荣有才g见识,唯独杨溥是高尚品德。
但恰恰过於君子风范,谨言慎行。导致杨溥晚年眼睁睁看着王振权势滔天,把控朝政,却没有站出来与之制衡。
在杨溥之後,内阁大臣皆因资历或者能力不足,完全无力抗衡宦官专权,基本都成了“纸糊阁老”。
直到明英宗第二段皇帝生涯开启,天顺朝时期的内阁大臣李贤站了出来,才正式从制度上确定了内阁首辅之位,继承了部分相权。
《明实录》云:事皆处分於(李)贤,首秉国钧!
不过正统朝时期虽然没有在制度上面,明确首辅、次辅、群辅之分。但在权势地位上,还是有了首辅之实。
b如杨士奇就被官员称其为“四朝耆臣,二圣元辅”
元辅一词,有着宰相的蕴意,也暗示着他内阁首辅之尊。
杨溥的最後定调,在殿试阅卷潜规则中,达成了一致通过。却依然让很多读卷官感到无法理解,其中同为阁臣的曹鼐犹为甚之。
曹鼐就是在杨溥去世之後,继承内阁首辅之位的阁臣,并且他还是杨溥一手培养出来的。
宦官王振专权的迹象,其实早在正统初年就已经显露了。他利用司礼监秉笔太监的“批红”权大肆g政,同时在暗地里面笼络亲信,培植党羽。
只不过当时王振的擅权,引发了太皇太后张氏的警觉,准备下令把他给处Si。
结果就是小皇帝朱祁镇的跪地求情,以及内阁“三杨”帮着说好话,才法外开恩赦免了王振的Si罪。
至於“三杨”为何帮王振求情的原因也很简单,他们当时属於政治上的“同盟”,共同执掌朝权压制了皇权。
想要完美做到这一点,g0ng中内官里面必须得有自己人,谁还能b王振获得皇帝青睐?
只是养虎终为患,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张氏崩,从此朝廷之上再无能压制王振之人。
当年他就嚣张至极的把明太祖悬挂於g0ng门上,那块“内臣不得g预政事,犯者斩”的铁牌取下,来向文武百官展现自己的权势跟威严。
此时杨荣已经去世,剩余的杨士奇跟杨溥也不是傻子,王振动作都这麽明显了,摆明了日後不会跟文官集团是同路人。
估计王振心中想法也差不多,宦官跟文官斗了上千年,什麽时候咱家与你们是自己人了?
并且明朝宦官权利说穿了,不过是皇权的延伸,如今自己没了太皇太后的紧箍咒,还傻了吧唧的跟你们一起压制皇权?
当然是弃暗投明,与自己心Ai的学生朱祁镇联合起来,共同执掌朝局,开创一段太平盛世,在史书上名垂千古啦。
监於此等形势,“二杨”就如同现在胡濙的想法一样,开始布局自己年迈退下来後对付王振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