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内阁引入了孙承宗作为预备的首辅。
直接做首辅有些过分了,孙承宗的资历差太多,他是万历三十二年的进士,目前的阁臣都是万历十几年或者二十年出头的,所以先在内阁熬一下资历,而且还是以兵部尚书兼大学士。虽然不是首辅,但实际上已经是内阁真正的实权人物,同样也让他的名声进一步变坏,已经有人说他是靠献媚阉党才入阁,原本东林群贤认定的忠臣就这样堕落。
但他也没办法。
说到底他终究是个北方人,而因为六艺考核事件,北方士绅已经感受到了阉党热情的召唤,开始向九千岁和杨信这个中心靠拢,尽管部分北方籍东林党依旧在垂死挣扎,但也无法改变这个大的趋势。
尤其是陕西人彻底倒向了九千岁。
目前陕西士林舆论正在急速转折,甚至已经开始给九千岁唱赞歌。
不得不说杨信的毒计还是很好使。
杨都督在那里想象一下绿旗军的风采,忍不住悠然神往了一下。
“那诸位阁老如何商议的?”
杨信说道。
“诸位阁老们的意思是,既然已经到这种地步,对李倧就不能置之不理,该救还是要救的。
但目前朝廷钱粮窘迫,仅仅维持辽东各军已经不易,更兼陛下还要修皇极殿,故此最好只派遣少量军队,诸位阁老的意思是戚金将军之前参加过平倭之战,所部也都是精锐,而且不少军官也都到过朝鲜,就将他们调往朝鲜,另外辅以部分白杆兵。
这样五千浙江,三千白杆兵,再配上两千骑兵海运朝鲜。
但由杨都督亲自统帅。”
孙承宗说道。
“让我去朝鲜?”
杨信愕然道。
“杨都督,你去最省钱!”
孙承宗很坦诚地说道。
的确,杨信去最省钱,别人去很难迅速解决,但杨信去基本上就势如破竹了。
当然,事情没这么简单。
阁老们的目的还是把他支开,要不然杨信在京城指不定什么时候又搞出幺蛾子来,这个混蛋只要回来就生事,把他赶到朝鲜去,他就算是生事也只能祸害朝鲜人,如果能在战场被大炮轰死无疑就完美了。总之阁老们真正的目的应该就是这个,不过孙承宗说的也很对,他去是最省钱的,要想少花钱只能他去,而对于大明朝廷来说这一点很重要。
“行啊,我去就我去吧!”
杨信说道。
“不过我有额外条件,把水师都归我指挥。”